來源:北大青鳥總部 2020年04月14日 15:45
金三銀四畢業(yè)季,很多人手中拿著自己精心制作的簡歷,一頓操作猛如虎,但收到的offer卻寥寥無幾,更別談是滿意的offer。
這時候,就有人會問了,是不是我能力不夠?
但HR和企業(yè)老總只看過我的簡歷,怎么就判斷出我能力不足了呢?我連一天班都沒有上??!
接著,一部分人會開始投射,一定是我學歷不夠高!
學歷總是和能力一起出現(xiàn),就像選擇和努力這對歡喜冤家。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,選擇對了,努力才有方向,努力才會出成果。所以,如果高學歷=高能力,就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了!
但答案并非只有“沒學歷=沒能力,或者學歷=能力,又或者沒學歷≠沒能力”。
看問題不能只是非黑即白,這其中有很多模糊的、過渡的中間地帶,還有很多可能性,讓我們試著用第三選擇來解答這個疑問。
第一,在以往的觀念中,學歷更多的代表一個人的學習能力,學習好實現(xiàn)了學歷的提升,這也成為了他步入社會前,對這個人考核的依據(jù)。
比如學歷高,可能意味著自律、認真、耐心等優(yōu)秀品質(zhì)。
但進入社會,步入職場后呢,面對不同于學校的學習模式,不僅僅需要轉(zhuǎn)換思維,更重要的是學到的知識是否能夠立馬用在工作中。很多在學校里擁有好成績的人,不一定在工作中就有出色的表現(xiàn)。
第二,學歷在現(xiàn)在社會中,依然有他的重要性。小青也認為,如果在能力和實力允許的條件下,不斷攀登,取得更高的學歷必將對未來有更多的助力。
如果升學受到阻礙呢,比如一個孩子對傳統(tǒng)科目有抵觸,對學習失去了興趣,他在其他方面有天賦或興趣,那么,是不是也可以走技能人才的道路。沒有在傳統(tǒng)學歷教育體系中繼續(xù)學業(yè),但利用這段學習時光,努力培養(yǎng)技術技能,最后成為了對社會、對企業(yè)、對自己家庭都有貢獻的人,我們可以稱他為沒能力的人嗎?
第三,對能力的解讀,可以有很多層面、更多的維度。學歷教育與職業(yè)教育是兩種形式不同的教育不同體系,但同等重要。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,每年中考高考都有錄取率,那些被擋在錄取線之外的孩子們呢?他們步入社會太早、經(jīng)驗太少,他們需要依靠其他途徑去豐富自身,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,社會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,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。
同時,除了學習能力,與人溝通的能力、團隊協(xié)作能力、受挫能力、演講能力等等,都是現(xiàn)代社會回答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的附加條件,需要具備的能力絕不僅只在那一張學歷證書上,更在于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慢慢積累與完善。
北大青鳥希望,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可以跳出固定思維,學歷絕不僅僅代表一個人的能力,更不可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成就。在青鳥,有很多這樣的孩子,他們通過技能培養(yǎng),成為了優(yōu)秀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IT人才,獲得了成功。
同時也不要把學歷和能力完全分割,聆聽孩子的心聲,了解他們的狀態(tài),給予更多的引導和鼓勵,在學習技能時也可以通過自學等途徑,提升學歷水平。我們相信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擁有過硬專業(yè)技能、樂觀心態(tài)的人,與人溝通融洽,知道團隊協(xié)作重要性,是一個全方位人才!
如果把人生分為幾個階段,那么離開校園后,這一紙學歷證書只是對過去努力的證明,它無法決定未來。進入第二個階段,職場中完全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(xiàn)彎道超車的逆襲。成為一個優(yōu)秀的人才,絕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任務,更是對自己的要求,AI人工智能的沖擊下,未來社會如何讓自己更有能力應對挑戰(zhàn),需要終生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