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北大青鳥總部 2025年05月18日 00:00
一、大模型技術爆發(fā),學習路線規(guī)劃成關鍵
2023年之后,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了“大模型時代”。從OpenAI的GPT系列,到國內的文心一言、通義千問、GLM,再到領域專屬的醫(yī)療模型、金融模型、政務模型,AI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。
這一浪潮下,不少人開始思考:我還能不能趕上AI的快車?我該怎么學習大模型?有沒有一條清晰的學習路線?
對于有志于進入這一領域的學習者,無論是零基礎小白,還是希望轉型的技術工程師,一份系統(tǒng)、明確、循序漸進的大模型學習路線圖,都是你邁出第一步的關鍵。
下面將從零基礎開始,深入剖析“大模型學習路線”的整體框架,幫助你在最短時間內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。
二、什么是“大模型”?學習前先厘清概念
在正式展開學習路線之前,我們有必要對“大模型”這個詞進行一次全面但通俗的解釋。
所謂“大模型”,一般是指具有超大規(guī)模參數(shù)數(shù)量、通用性和多任務處理能力的深度學習模型。它們通常采用Transformer結構,通過大數(shù)據量訓練,擁有強大的理解和生成能力。
目前主流大模型代表:
GPT-4 / GPT-3.5(OpenAI)
Claude系列(Anthropic)
文心一言(百度)
通義千問(阿里)
ChatGLM / 百川 / GLM / Yi-34B 等國內開源模型
這些模型具備理解語言、撰寫文章、編寫代碼、生成圖像等能力,是AI應用落地的“底座”。
理解大模型的本質,有助于明確學習方向,避免走冤枉路。
三、確定目標:你想成為哪類大模型人才?
學習路線的第一步,是搞清楚你希望成為哪一類“大模型技術人才”。不同方向對應的技能需求與發(fā)展路徑完全不同。
我們將大模型相關職業(yè)分為如下幾類:
| 類型 | 職業(yè)方向 | 典型崗位 |
|---|---|---|
| 應用型 | AI產品經理、Prompt工程師、AI運營 | 無需太強代碼能力,側重使用和設計 |
| 技術型 | 模型微調工程師、算法工程師、系統(tǒng)開發(fā) | 需要Python、深度學習、NLP基礎 |
| 創(chuàng)意型 | 內容創(chuàng)作者、AI視覺設計師 | 借助大模型做內容/視覺創(chuàng)作 |
| 創(chuàng)業(yè)型 | AI產品創(chuàng)始人、AI工具集成者 | 需綜合技能,具備項目整合能力 |
建議初學者根據自身背景選擇路徑:
文科/運營背景:可走應用型或創(chuàng)意型路線
計算機專業(yè)/編程經驗:可直接攻技術型崗位
四、【零基礎通用】大模型學習路線全流程詳解
下面是基于不同階段劃分的大模型學習路線,共分為六大階段,適用于大部分起點低但目標明確的學習者:
階段一:認知啟蒙(建議1周)
目標:理解大模型概念、發(fā)展背景、行業(yè)趨勢
重點關鍵詞:Transformer結構、參數(shù)量、Prompt、微調、API
工具建議試用:ChatGPT、文心一言、通義千問
階段二:Prompt學習與實戰(zhàn)(建議2周)
目標:掌握提示詞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的基本能力
學習內容:
Prompt模板設計技巧(角色設定、格式控制、任務指定)
Few-shot / Chain of Thought 提示詞寫法
高效提問技巧與多輪對話管理
實踐建議:
用Prompt生成文章摘要、編寫腳本、進行翻譯
嘗試多模型橫向比較輸出質量(如Claude vs GPT-4)
推薦平臺:FlowGPT、PromptHero、OpenPrompt社區(qū)
階段三:Python與AI開發(fā)基礎(建議1個月)
目標:掌握基本編程能力,為后續(xù)模型開發(fā)做準備
學習語言:Python(數(shù)據處理、函數(shù)、類、文件操作)
必學庫:NumPy、Pandas、Matplotlib、Requests、Flask
AI入門工具:Google Colab、Jupyter Notebook
項目實戰(zhàn):
搭建一個AI聊天小應用
接入OpenAI API實現(xiàn)問答功能
階段四:大模型調用與集成開發(fā)(建議1~2個月)
目標:學會調用已有大模型并開發(fā)輕量AI應用
學習內容:
OpenAI / Claude API調用方法
接入LangChain框架
使用向量數(shù)據庫(如FAISS、Milvus)構建知識庫問答系統(tǒng)
項目建議:
“公司文檔問答機器人”
“簡歷智能優(yōu)化助手”
階段五:大模型訓練與微調(建議1~2個月)
目標:理解并掌握模型微調方法,提升模型在特定場景下表現(xiàn)
學習重點:
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框架
PEFT、LoRA 輕量微調技術
模型壓縮與部署技巧(如量化、剪枝)
實戰(zhàn)工具:
Colab + Transformers + datasets
ChatGLM 微調項目(國內支持良好)
建議項目:
基于ChatGLM開發(fā)企業(yè)定制助手
醫(yī)療、金融等垂類知識QA系統(tǒng)
階段六:項目展示與職業(yè)發(fā)展(不限時間)
目標:通過項目打磨、平臺展示、崗位投遞,實現(xiàn)職場轉型
GitHub搭建作品集
發(fā)布學習記錄在CSDN、知乎、掘金
簡歷重點突出“AI項目實戰(zhàn)經驗”、“模型調用與集成能力”
推薦崗位搜索關鍵詞:
Prompt工程師、大模型工程師、AI產品經理、AIGC內容運營
五、常見問題與學習誤區(qū)
“非技術背景是否可以學習大模型?”
可以。大模型產業(yè)鏈條長,不寫代碼也有很多機會(產品、內容、運營、教育等)。
“是否一定要學深度學習框架?”
想做底層模型訓練/微調,必須掌握;如果只是想做應用開發(fā),LangChain + API足矣。
絕對不晚。大模型技術在2024~2026年仍處于基礎設施搭建與人才稀缺階段,越早學習,越有優(yōu)勢。
總結
人工智能的本質,從來不是“替代人類”,而是放大能力。大模型作為AI的新基建,未來5年將成為每個職場人必須掌握的工具。
不怕你基礎差,就怕你不開始。
學習大模型不等于做科學家,而是成為一個會用AI的人,這就是當下最稀缺、最有競爭力的標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