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北大青鳥總部 2025年05月25日 12:38
一、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關注“AI大模型怎么練”?
“大模型”這個詞頻繁出現在各類科技資訊、新聞發(fā)布甚至普通社交媒體中,從OpenAI的GPT系列、谷歌的Gemini,到國內的“文心一言”、“通義千問”、“百川”、“GLM”等,AI大模型已經從技術前沿走入大眾視野。
然而,對于很多技術愛好者、AI工程師甚至普通企業(yè)開發(fā)者來說,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他們——“AI大模型怎么練?
這個過程具體是怎么回事?
需要哪些資源、步驟、工具和技巧?
是不是非得像大廠那樣擁有超算中心才行?
二、先說結論:AI大模型能練,但你得知道“練”的門道
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“AI大模型怎么練”,那就是:
通過海量數據進行預訓練+精調,依賴高性能計算資源+先進算法結構,最終實現通用或垂直領域的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。
但說實話,這句話還是太抽象。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逐步拆解:
什么叫“大模型”?
練大模型的總體流程是什么?
用什么算法練?需要多少數據?
有哪些訓練框架和工具?
是不是一定要從頭開始練?
普通人/小團隊能不能練?
當前有哪些“低成本”訓練方式?
接下來,我們將逐個攻克。
三、什么是“大模型”?為什么訓練它這么費勁?
大模型通常是指參數規(guī)模巨大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,以Transformer結構為主,具備“通用語言理解與生成”的能力。以GPT-3為例,其參數量達到了1750億,GPT-4更是官方未公布,但據估計遠超此數。
“大”體現在:
參數多(億級以上)
數據大(TB甚至PB級)
算力需求高(需要A100、H100、TPU等)
訓練時間長(動輒幾周或幾月)
成本高(訓練一次數百萬到上千萬人民幣)
但“大模型”并不是一夜之間的產物,而是在語言建模技術不斷演進中的自然演化結果。
四、AI大模型怎么練?五大核心步驟全拆解
第一步:準備訓練數據(數據是大模型的“糧食”)
來源:互聯(lián)網文本(維基百科、書籍、論壇、新聞、代碼等)
格式:統(tǒng)一轉為標準Token序列或句子結構
預處理:去噪、清洗、脫敏、分詞、標注
數據量級:千萬級句子起步,理想TB級原始數據
中文大模型訓練可借助開源數據如:
中文維基百科
中文問答語料(如CLUE、DuReader)
語料集OpenCLUE、Wudao等
第二步:模型結構設計(“練功路線”的搭建)
當前主流結構:
Transformer:基礎架構(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)
Decoder-only:如GPT
Encoder-decoder:如T5
混合結構:如GPT-4可能融合多種模塊
參數規(guī)模可選擇:
小模型(1億~10億參數)
中型模型(30億~70億參數)
大型模型(100億~千億參數)
第三步:訓練方式選擇(怎么“喂飯”?怎么“舉鐵”?)
預訓練(Pretraining):從零開始訓練語言建模能力,耗時長
目標任務:因任務而異,如掩碼語言模型(MLM)或自回歸語言建模(CLM)
微調(Finetuning):已有大模型基礎上進行小規(guī)模任務適配
如醫(yī)療問答、法律咨詢等垂直方向
新方式如:
LoRA、QLoRA:參數高效微調
RAG:結合外部知識庫
SFT+RLHF:Chat類模型常用
第四步:訓練工具與平臺(你需要一套“煉丹爐”)
主流框架:
PyTorch / TensorFlow(基礎底座)
HuggingFace Transformers(最流行的訓練接口庫)
DeepSpeed / Megatron / FSDP(多卡并行訓練)
Colossal-AI(國產分布式訓練利器)
訓練平臺:
本地多GPU服務器(至少4卡起步)
云端算力平臺(如阿里PAI、百度飛槳、華為ModelArts、火山引擎)
開源平臺(如OpenBMB、Mindspore也有支持)
五、是不是只能從0開始練?不!“微調”才是普通開發(fā)者最好的選擇
大部分中小團隊、獨立開發(fā)者其實并不適合“從頭練起”,成本太高、數據難找、技術門檻高。
最合適的路徑是:
選一個開源大模型(如ChatGLM、Baichuan、Qwen)
針對你自己的數據做精調/微調
搭建屬于你領域的“小而美”AI助手
例如:
| 任務 | 推薦模型 | 微調方式 | 
|---|---|---|
| 智能客服 | ChatGLM | LoRA微調 | 
| 法律助手 | Baichuan | SFT + QLoRA | 
| 醫(yī)學對話 | MedGLM | RLHF微調 | 
| 編程助手 | CodeGeeX | Instruct tuning | 
這樣不僅訓練成本大幅下降,效果也更加貼近實際業(yè)務需求。
六、“ai大模型怎么練”的實戰(zhàn)樣例流程
以構建一個“中文法律咨詢AI”為例:
選模型:Baichuan-7B-int4
整理數據:收集2萬條法律問答(判例、法規(guī)摘要)
格式化:轉換為Instruction風格數據集
微調方式:使用QLoRA + PEFT方式精調
訓練設備:4張3090 + DeepSpeed訓練
驗證結果:對話流暢、上下文保持能力良好
部署方式:轉為ONNX格式,推理部署至Web界面
可見,一個清晰目標+合理技術路徑,訓練專屬AI大模型并非遙不可及。
七、普通人如何低門檻“練”AI大模型?
方法一:用Colab/GPU云平臺跑開源模型精調
平臺如Kaggle Notebook、Google Colab Pro、騰訊云TI-ONE都可提供訓練環(huán)境
HuggingFace Hub上有大量開源Notebook可直接復用
方法二:“借模型”+“喂數據”實現訓練效果
使用ChatGLM、Qwen等模型提供的API + RAG技術
無需真實訓練,僅通過知識庫增強能力
方法三:使用自動訓練平臺
騰訊混元、通義靈碼、百度千帆等平臺均支持模型定制訓練
只需上傳數據+設定目標,即可完成微調流程
總結
參數高效微調成為主流(LoRA、Adapter、BitFit)
“小模型大效果”興起,如Mistral-7B、MiniGPT
開源模型生態(tài)更成熟,國產模型競爭力迅速增強
訓練成本持續(xù)下降,云算力平臺降價、推理加速技術提升
邊緣訓練可能興起,在本地端邊訓練邊部署
對于開發(fā)者來說,AI大模型的訓練門檻正在逐步降低,只要你掌握了核心方法論,就能在自己的領域里構建出強大智能體。